90后毕业生工作现状如何?

90后毕业生来说说你们各自的工作现状吧……?
已邀请:
疯人院里疯言疯语

疯人院里疯言疯语

赞同来自:

90后是一个词语,也代表一群人。出身在90年以后,成长在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年纪较大的90后已经25、6岁,步入工作岗位2~3年,从职场小白逐渐历练为了职场中坚力量,年纪小的90后也很多在大学校园学习成长,即将进入职场。
找工作需要匹配对口?
这些人更容易走弯路!
很多毕业生对于想要做什么工作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个人实际的能力匹配却往往与理想相差甚远。根据毕业生对就业意向的填报情况,超过七成大学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期望岗位并不匹配他们的行为特征和能力特点。


这些人群更容易在找工作中走弯路:


经过大数据调研,硕士、来自科研机构和985院校的毕业生、法学和理学学位的毕业生,来自华中和华南并且打算在华中和华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这些人对自己的自我定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认识往往不够理性和清晰。
大数据告诉你,
这些专业好就业!
就业力通常是指一个人的通用能力、行为特征和职业期望的综合体现,就业力指数越高,也就代表找到理想工作的可能性越大。


在个人能力水平上,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哲学、理学、法学,能力排名靠后的专业是艺术学和医学。
在个人行为特征上,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农学、法学、经济学,排名靠后的专业同样是艺术学和医学。
学历没有能力重要?
学历依然代表实力。


通过调研,通用能力四方面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科研机构、985院校、211院校(非985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在很多人主张学历没有能力的今天,现实情况却是院校的实力越强,毕业生的通用能力越强。
毕业生找工作竞争大,
外面的“月亮”比较圆。
在面临毕业选择时,往往有找工作、出国、考研、考公务员等出路,“出国”也从曾经的精英代名词变得越来越可实现。很多人甚至认为,目前的海归毕业生很多并没有实际的成长,回国找工作不过是“一秒钟”从海归变海待。


当海归和本土毕业生软实力方面进行比较,港澳台外院校求学的毕业生“创新力”和“情绪力”两项得分最高,海归们往往更加懂得创新,职场情商也更高。
不在乎眼前的苟且,
更看重“诗和远方”。
很多人在上大学期间对于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工作,进入什么行业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大学校园就是青春的象牙塔,我们躲避着生活中的苟且,幻想着一切美好的诗和远方。
相比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大学生找工作更加在乎个人成长。根据《大学毕业生就业力诊断报告》大学生找工作更看重:职业发展平台和培训机会、良好的同事关系、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以及工作能否提供给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对于工作几年的职场人来讲,他们则更加看重:工作成就感、职位晋升的机会、他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可、上级提供的有力支持,以及良好的薪酬福利。


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来讲,对于毕业后的选择很多人都非常迷茫。四成以上的毕业生对于“是否要求公司能解决户口”、“是否回原籍就业”、“是否介意频繁出差”、“优先满足个人希望还是家人希望”、“是否希望工作常与人打交道”、“是否要求去大企业工作”、“是否会扎根一个城市”、“是否介意工作生活不能平衡”等关乎工作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倾向。


“谁的青春不迷茫”,都说90后是最缺少机会的人群,但相信只要能够认清自己和未来的职业兴趣方向,每个人都能燃烧青春绽放自我。

参与讨论请先登录注册